在1958年10月的某一天,定居日本的胡兰成收到了一封来自张爱玲的信。此时,张爱玲与胡兰成已经离婚整整11年。11年之间,两人的生活经历了许多变化。张爱玲与戏剧家赖雅结了婚,而胡兰成则在日本娶了佘爱珍为妻。理论上,他们的关系早已割断,不应再有任何交集,但出人意料的是,张爱玲却在这个时刻主动给胡兰成写信。
这封信写在一张明信片上,由胡兰成的好友池田转交给他。信的内容十分简短且官方,信上没有署名和日期,仅写道:“手边如有《战难和亦不易》‘文明的传统’等书(《山河岁月》除外),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?请寄(底下是英文,她在美国的地址与姓名)”。收到信后,胡兰成的第一反应是惊讶。他无法相信,张爱玲,那个曾经写下决绝离婚信的人,竟会主动来信。他反复确认信件上的字迹,终于确认这确实是张爱玲的笔迹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即便确认了笔迹,胡兰成还是难以置信,毕竟在一两年前,他委托池田去香港探望张爱玲时,她连面都不肯露。这个突如其来的信件让胡兰成有些困惑,尽管信的内容看似非常“官方”,整封信只谈到“借书”,但胡兰成的脑海里还是充满了各种念头。他沉思片刻,决定把信拿给妻子佘爱珍看。佘爱珍,曾是白相人吴四宝的妻子,后来逃亡到日本,经历过酒吧经营和监狱的洗礼,见过大世面。她的反应与胡兰成预想的不同,看着这封来自张爱玲的信,她显得有些不淡定。
佘爱珍仔细阅读了这封信后,告诉胡兰成:“你赶紧回信啊!”胡兰成有些吃惊,问道:“你不吃醋吗?”佘爱珍笑着说:“吃醋看地方,你与张小姐应该在一起,两人都是写文章的,多好。”她甚至建议胡兰成主动去找张爱玲赔个不是,重新和好。听了这话,胡兰成心里有了些动摇,但随即又生出一丝伤感。他的“多情滥情”本性又开始作祟,他皱着眉头说道:“她又不会来日本,她若来了,你怎么办?”
佘爱珍虽然是个大女人,但她有自己的原则。她不会和其他女子共侍一夫,即便这个女子是张爱玲。她笑着,但语气略显严肃:“那时,我就跟你莎呦那拉了!”虽然嘴上这样说,佘爱珍其实知道,胡兰成即使与张爱玲复合,也未必能和她过得更好。
胡兰成一向对男女感情模糊不清,尽管已经有了合法妻子佘爱珍,却依旧对张爱玲心存幻想。于是,在佘爱珍的劝说下,他写了一封带着“夹七夹八”内容的回信,信中不仅提到自己将张爱玲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对比,还特地附上了自己的新近照片。信的内容如下:
“爱玲:关于《战难和亦不易》和《文明的传统》这两本书,我这里没有,但《今生今世》大约在下月底可印刷,出版后会寄给你。《今生今世》是我来日本后写的。收到你的信已多日,我把《山河岁月》与《赤地之恋》比对着看了一遍,所以回信有些晚。兰成”
《今生今世》是胡兰成在日本为谋生写的一本回忆录,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与多个女人的情感经历,其中包括张爱玲和佘爱珍。胡兰成还对佘爱珍得意地说:“爱玲看到我回信里提到将我们的作品比照着看,她一定会慌,让她慌也好,因为她太厉害了。”
胡兰成为了确保张爱玲收信后不得不回复,还专门使用了双挂号信,这种信件要求收件人在回单上签字。胡兰成的心机很明显,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张爱玲回复他。
信寄出后,胡兰成心里七上八下,他无法理解张爱玲为何会突然来信。他并不知道,张爱玲此时并非出于任何个人情感上的需求,而是因为她在美国的写作上遇到了困境。此时的张爱玲正在为在美国文坛站稳脚跟而努力,她的作品《粉泪》被退稿,这让她感到极度沮丧。为了完成自己的创作,她不得不求助于胡兰成,借用一些资料来写她的新作品《易经》。
张爱玲并没有意识到,自己的一封“官方”信件,竟会引发胡兰成如此强烈的反应。她并不想与胡兰成恢复任何关系,只是因为急需资料才向他借书。一个月后,张爱玲终于写信回复,信中简洁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:“兰成: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,非常感谢。我不想再写信,请你原谅。我因找不到你的旧作作为参考,冒昧借书,如果让你误会,我感到抱歉。待《今生今世》下卷出版时,若你不介意,请寄一份给我。”
这封信简单直白,几乎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,其实是在告知胡兰成:我不想再理睬你了,请自重。
然而,胡兰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尽管张爱玲的回信已经很明确,他依然继续写信给她,甚至在《今生今世》里加入了一章节,详细描写了他与张爱玲的关系,这使得张爱玲感到极度不适。时间流逝,胡兰成始终不明白,自己与张爱玲的过去已经成为一段无法再恢复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